2024年的第一个周末,位于佛山南海区的一场新潮有趣的大圩PLUS新生市集活动拉开了百年老圩活化的序幕。鲜活有趣的新生市集,遇上了近400年的平洲大圩,究竟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火花?据统计,大圩PLUS新生市集三日人流量高达6万人次。大圩PLUS以年轻化的姿态进入大圩,打开了百年老圩的新大门。
趁圩是南番顺的集体记忆
大圩位于南海桂城街道中部偏东,北面与广州荔湾接壤,是原平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创于明朝。大圩水网密布,毗邻平洲水道,船舶运输方便,因此吸引了周边,如荔湾、番禺、顺德及平洲四乡的民众前来经商赶集,很早就形成了桑、蚕、菜等农产品集散地。每当“圩日”,大圩人山人海。
今年70多岁的郭林是土生土长的大圩人。一条几百米的永安路,几乎承载了他一生的记忆。他很小的时候,这里逢三六九就有圩市。当时的大圩以农产品交易为主,名气很大。赫赫有名的大圩“猪栏桥”,正是因生猪交易、肉档云集而出名。“当时石板路很窄,商贩把路挤得水泄不通。”在郭林的记忆里,圩日天不亮就热闹起来,早上七八点钟人群逐渐散去,大家都忙着下田干农活去了。后来,圩日变成了逢一和六开市,道路也在上世纪50年代拓宽了。周边农田越来越少,厂企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聚集,圩日更热闹了。“我们平洲人很多在广州上班,广州人听说我们这里有这么大型的圩日,都过来趁圩。”在郭林的记忆里,大圩圩日南来北往的商人以外地人居多,“什么都可以买得到。”
得益于南番顺水陆交通枢纽的便利,平洲成为南海最早实施“三来一补”的地方,大圩圩市商品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80后”梁小姐说童年时最开心的就是“趁圩”,没有一个孩子能够空着手离开。幼儿园门口的威记,是她童年记忆里最美味的早餐;因为有环宇书店的存在,她爱上了看书。跟所有“80后”的文艺青年一样,梁小姐最兴奋的就是圩日去“淘碟”。“在猪栏桥的河岸边,堆满了各种磁带、碟片,什么明星的都有。”成年后梁小姐搬离了大圩,但有空还会回去威记面馆吃碗云吞面,回味童年的味道。
大圩太平路上的威记面馆已经营业将近40年了。每当圩日,小小的店铺变得非常繁忙。秀记钟表店也是多代传承的老字号了。冼妙爱是秀记钟表店的第三代传人。在这条路上,还有环宇书店、康权首饰铺等,都是街坊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至今仍在提供服务。
大圩“融旧纳新”焕新生
1月5日,昔日“平淡”的太平路焕然一新,太平路市集、水岸中段的舞台、沿路的文化展墙,头顶的榕树全都换上年轻的“妆容”,映入满眼的朱璟红与山矾白。水道边,约50家商户沿太平路一字排开,气势恢宏。本次大圩PLUS集市商品包含文化综合、美学生活、艺术创意、美味时光、匠心手作五大类别。有意思的是,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潮文化在这场市集中得到充分呈现。民谣歌手登上古老的“猪栏桥”,演绎最新国潮音乐。大圩粤曲演出团队也登上舞台,载歌载舞,欢乐趁圩。“融旧纳新”成为本次市集活动的最大特点。延续近400年历史的传统“圩日”和代表新商业形态的文化集市,在这里实现了有效融合。
实际上,这次市集也揭开了平洲大圩焕发新生的序幕。据了解,2023年年底,平洲大圩(猪栏桥)活化改造项目已完成立项。该项目被命名为大圩PLUS,项目将对约3万平方米旧公有物业提升改造,通过商业运营最终推动实现片区物业全面活化。未来,该项目将以圩市为主题,融合新旧业态进行全面升级。
大圩PLUS的建设运营,将唤醒老平洲的文化魂、烟火味,提升老平洲的幸福感。该项目在保持原圩日传统的基础上,持续和青年演艺、青年创意产业相结合,聚集文艺新青年,为古老大圩带来年轻流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