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这一年里,有大量企业ESG风险事件成为全社会关注热点。南方都市报统计、分析了2023年在国内引起较大社会关注的ESG风险事件,包括全球海洋食品链安全危机、环境检测信任危机、网络重大故障风险、慈善公益信任危机、电商低价竞争乱象以及员工腐败问题等。从这些问题来看,今年ESG风险事件体现出ESG风险事件全民关注度越来越高、治理类风险超过社会类风险事件、环境类风险事件监管趋严以及新经济、新科技带来新的风险点等趋势。

  12月21日,南方都市报将在上海举办“2023责任中国·ESG创新发展论坛”,基于南都课题组调研结果编撰的《2023责任中国ESG创新趋势调研报告》将在现场发布。

  趋势一:ESG风险事件全民关注度越来越高

  今年以来,多个企业ESG风险事件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如上海陆家嘴“毒地”风波、国泰航空空乘歧视非英语乘客、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阿里云重大网络故障等。

  ESG专家、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董事局董事吕建中告诉南都记者,当下社会对企业行为的监督力度有所提升、网络媒体对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迅捷,风险事件一旦爆发,很快即会广泛知晓,这的确对企业风险和危机管控及应对提出了新的挑战。

  吕建中指出,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较之以往建立更为完整和系统性地机制,应当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涵盖非传统风险,比如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供应链中上下游的风险。企业还应当建立起一条系统的“从问题到风险、从风险到危机”的识别、分析、管控、应对机制,以及完善能够迅速应对的能力。这些工作,要求企业管理风险深度和广度都要加强。

  有观点认为,企业对于ESG风险只能发生后再处理,很难提前预防。对于这类观点,吕建中并不认同。他告诉南都记者,ESG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构化分析风险的架构,从环境、社会、治理三个方面,可以对标ESG的具体细化指标,依次来指导企业对风险因素进行完整和全面地梳理,这项工作完全可以在风险失控之前做好、做扎实。对于识别出来的风险(包括非传统风险)必须扎扎实实地制定详实的“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影响程度”矩阵,分类别、分级别地制定风险管控和避风险措施,同时配备相应水平的资源、能力、工具、监测等系统化措施。

  随着国际标准的确立,对企业的ESG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今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两份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分别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IFRS S1)和《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撰文分析称,在原来承担社会责任、被动披露和定性披露的基础上,ISSB准则对企业的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要求转向风险管理、主动披露和定量披露,其根本目的在于号召企业在可持续经营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持续投入。

  趋势二:治理类风险超过社会类风险事件

  商道融绿研究显示,过去三年,商道融绿ESG风险雷达系统收录的中证800成分股公司风险事件总体数量较为稳定。2021年度,共收录中证800成份股风险事件2230起(环境类383起、社会类1188起、治理类659起);2022年度共收录2153起(环境类351起、社会类1086起、治理类716起;2023年度收录2270起(环境类342起、社会类908起、治理类1020起)。

  从趋势来看,2023年以来,治理类风险事件超越社会类事件。其中,商业道德和合规管理风险事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金融反腐是近几年我国反腐工作的重点,金融行业高管严重违纪违法事件也频见报端。

  商道融绿ESG风险雷达数据库显示,2023年度中证800成分股公司中有100余名高管落马,其中金融业占比60%。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表示,将突出重点领域,深化整治金融、国有企业、政法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粮食购销等行业的腐败,坚决清理风险隐患大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反腐败工作。

  治理类风险主要包括商业道德风险、合规管理风险和公司治理风险等。在商业道德方面,这一年里,明星及主播偷漏税、反垄断都成为大众关注焦点。

  南都记者留意到,今年以来,面向大众公开的主播逃税罚款案例已经从亿级到了十万级、万级,大数据下的的主播税收监管合规从大主播蔓延到了中小主播。

  趋势三:环境类风险事件监管趋严

  在今年引起全民关注的ESG风险事件中,有多起和环境有关。如上海陆家嘴“毒地”风波和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等。

  青悦环保创始人刘春蕾告诉南都记者,这一年里,环境监测造假的问题突出,成为环境风险事件中受到关注较高的问题,“环境监测造假还分两种,一种是企业自己直接造假,一种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造假。” 刘春蕾透露,过去一年出现大量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被处罚。

  从监管层面的关注度来看,针对环境监测造假这一问题,今年监管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联合) 启动生态环境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聚焦环评文件编制、环境监测、自动监控运维、项目验收等领域,全面整治、严厉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除了环境监测造假外,对机动车进行排放检验这一领域也是处罚的重灾区。

  仅今年11月以来,就有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布近期6起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的通知》、宁夏生态环境厅公布4起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

  此外,商道融绿数据显示, 2023年度能源及资源消耗风险事件出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2023年度,中证800成分股公司共发生30起能源及资源消耗风险事件,其中过度采矿与土地占用两种类型较为突出,且多为中高等级风险事件。近年来,内蒙古、甘肃、西藏等省份开展了深入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专项整治工作,对多家采矿业、原材料加工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企业在非法开采、占用林地、违规取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并给予严厉处罚,其中不乏数亿级的巨额处罚。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新修订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对调查取证与处罚程序进行了完善,同时新增通报批评、降低资质等级、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等多项处罚种类,并强化信息公开制度。该《处罚办法》于2023年7月1日实行,下一年度上市公司仍面临较严格的环境监管压力。

  吕建中也向南都记者指出,“从当前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的认知提升来看,从近年来权威机构对消费者偏好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环境风险的关注度明显上升,大众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然而企业的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企业仍然抱有落伍的经营思想、侥幸心里,仍然把追逐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要义,这一类企业将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趋势四:新经济、新科技带来新的风险点

  这一年里,社会类风险事件中,有部分较高关注的风险事件集中在新经济、新科技领域。比如在数字经济领域,双11次日,阿里云全线产品,淘宝、闲鱼、阿里云盘、饿了么、钉钉等多款云体系内的产品突发崩溃无法正常使用。今年11月,滴滴也迎来一次大规模宕机,持续十余小时。这些大规模宕机事件体现出大众对数据安全的疑虑;在技术领域,2023年AIGC的火爆和OpenAI的“逼宫大戏”,也引来大众对AI安全的担忧。

  吕建中指出,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内容的新经济领域,由于业务形态的特点,一些风险的存在形式更为隐蔽、复杂,应对这些风险的措施方面更需要专业化能力的提升和系统性管理的水平,因此在识别这些风险、管控这些风险方面增加了难度。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ESG与社会创新中心主任朱睿则指出,AI对算力、能源的需求较大,这个行业应该思考如何高效使用能源、不浪费能源。